金融科技动态简报(11.9)

发表时间:2021-11-09 00:00

一、最新政策动态

1.1 国资委: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法治央企建设

11月2日讯,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法务管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升级,探索智能化应用场景,有效提高管理效能。深化合同管理、案件管理、合规管理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将法律审核嵌入重大决策、重要业务管理流程,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实现法律合规风险在线识别、分析、评估、防控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


1.2 中国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向《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保存方新西兰正式提出申请加入DEPA。DEPA是全球首个涵盖数字经济问题的专项协定,由新西兰、新加坡和智利于2020年6月12日签署。商务部表示,申请加入DEPA符合中国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向,有助于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与各成员加强数字经济领域合作、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1.3 无锡智能计算中心开建 AI算力建设长三角地区“最忙”

11月2日,日前,在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智能计算产业发展大会上,浪潮集团与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举行战略签约,将合作建设全国领先的无锡智能计算中心,打造智算产业新高地。数字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以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据《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大型城市群的主要代表之一,2020年经济总量高达240000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4%。同时,在最新发布的《2021-2022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中,全国城市AI算力排名前十的有六座城市出自长三角地区,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AI算力的投资已经成为加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无锡智能计算中心的投建,将进一步促进无锡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汇聚,为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向更深更广行业应用,提供充沛的算力保障。

(信息来源: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二、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动态

2.1 蚂蚁集团首次规模化应用“绿色计算”降低碳排放

今年双11期间,蚂蚁集团首次规模化应用了“绿色计算”,采用了三种在离线混合部署技术、云原生分时调度、AI弹性容量资源调度技术实现算力共享,以降低数据中心的碳排放量。这是蚂蚁集团宣布碳中和计划以来,通过技术助力绿色发展的又一次探索。除“绿色计算”外,蚂蚁集团还计划上线蚂蚁链企业碳中和管理SaaS平台。该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碳盘查、碳减排、碳交易,以及产品碳足迹跟踪等服务。

(信息来源:央广网)


2.2 腾讯云与神州信息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113日讯,在2021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与神州信息正式签署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表示,针对金融科技的未来合作将围绕四个方向推动,包括面向金融自主创新联合拓展市场,基于全栈云合作推广金融及相关行业市场,依托ModelB@nk5.0、分布式云架构共同打造金融创新架构,叠加科技、数据与场景资源共创产业融合新业态。

(信息来源:神州信息


2.3 腾讯首次公布三款自研芯片面向AI计算、视频处理和高性能网络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透露,面向业务需求强烈的场景,腾讯有着长期的芯片研发规划和投入,目前在三个方向上已有实质性进展。取得进展的三款芯片分别为针对AI计算的紫霄,用于视频处理的沧海以及面向高性能网络的玄灵。

(信息来源:腾讯科技)


2.4 金融壹账通合作项目“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获官方推介

今年五月,由金融壹账通携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一套面向多种行业的碳排放数据监测管理系统案例入选“2021年度工业区块链典型案例征集”。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过“可信区块链推进计划”官方渠道对外重点推介了这一案例。未来,这一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将更好的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打造坚实的碳排数据管理基础设施,利用科技力量,促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

(信息来源:中小银行联盟)


三、金融机构研发应用动态

3.1 中信证券: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将指向人类的数字化生存

11月2日讯,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将指向人类的数字化生存,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需要较长时间。当前全球科技巨头陆续布局元宇宙相关产业,有望推动VR/AR、AI、云、PUGC游戏平台、数字人等领域持续渐进式发展。中长期看,元宇宙的投资机会包括:GPU、3D图形引擎、云计算和IDC、高速无线通信、互联网和游戏公司平台、数字孪生城市、产业元宇宙、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等。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


3.2 上海银行:线下线上齐发力跨境便利助贸易

第四届进博会,上海银行结合自身特色,推出了双语版进博会专项跨境服务方案。通过“线下+线上”的跨境企业服务模式,聚焦进博会展商和客商的核心需求,依托金融科技和贸易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全力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质效。据了解,线下渠道方面,上海银行以“三个便利”、“三个平台”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以六大线上模块,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打通跨境金融“淤塞点”

(信息来源:和讯网)


3.3 央行与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共同牵头完成《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

11月4日,由中欧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期间召开IPSF年会,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2020年7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提议,IPSF发起设立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和欧盟委员会相关部门担任共同主席。工作组通过对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气候授权法案》开展全面和细致的比较,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共同分类目录》。

(信息来源:央行官微)


四、专家观点

4.1 易纲: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央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的视频演讲中表示,目前,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政府部门将依法实施公平监管。个人信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数据的合理使用。要在充分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探索实现更加精确的数据确权,更加便捷的数据交易,更合理的数据使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信息来源:证券时报)


4.2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RCEP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

11月5日,中国银行行长刘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金融合作与开放”论坛上表示,RCEP为金融机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也给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水平服务带来了新的动能,中国银行将继续积极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

(信息来源:新华社)


五、Fintech国际动态

5.1 拜登政府更新“重建更好”预算框架,将为清洁能源投入5500亿美元

拜登政府向美国国会提出1.85万亿美元“重建更好”预算框架(The Build Back Better Framework),其中将在未来10年内拨款5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和气候项目。政府将投入32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领域的税收抵免,1100亿美元鼓励美国国内太阳能、电池和先进材料供应链建设,290亿美元用于温室气体减排基金,20亿美元用于高容量输电线路和互连间的互联升级等。该预算将是美国历史上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最大投资。

(信息来源:中金研究院)


5.2 俄罗斯发布2050年前低碳发展战略

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11月1日批准了《俄罗斯到205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该战略称,俄罗斯将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并计划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信息来源:国际在线)


5.3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mBridge)研究项目用例手册发布

11月3日,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平台(mBridge)研究项目发布用例手册,介绍项目的应用场景及测试进展。手册共展示了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15个货币平台潜在应用场景。根据手册介绍,本期测试验证了测试货币平台在国际贸易结算场景下提升跨境支付效率的可行性,还实现了货币平台与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香港贸易联动平台的业务联动,完成了订单融资业务和货币平台跨境支付能力的共同验证。

(信息来源: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5.4 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数字货币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意义》工作报告

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数字货币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的意义》(What does digital money mean for emerging market and developingeconomies?)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央行和非央行货币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央行货币是作为一种公共品提供的,因此央行货币与私人加密资产和稳定币之间有着绝对的区别。虽然推动它们被采用的因素可能相似,但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对于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新形式的数字货币可能会对发展宏观经济和跨境支付带来一定挑战,然而,建立在现有金融管道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已经提高了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包容性与效率。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新型私人数字货币带来的最大贡献或许是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中存在的金融包容和跨境支付挑战吸引更多关注。

(信息来源: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分享到:
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
大赛邮箱:contact@yrdfi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