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郑月娥:构建“商业数据通”金融基建与内地建一站式沙盒联网
移动支付网讯,10月6日上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特区立法会发表其任内第五份,也是本届特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提到,中小企业在香港实体经济担当不可或缺的角色,但不时面对资金周转困难。目前贸易流程以纸本为主,各种商业数据分散储存,银行难以收集和核实资料。当银行无法根据企业最新营运或财务数据进行信贷评估,可能因而要求企业提供物业等作抵押品以减低信贷风险,这是中小企长期面对的融资问题。
为此,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在构建“商业数据通”,预计明年投入运作。这项全新的金融基建设施可统一对接银行,企业能通过这个平台授权付款系统、公营机构或公用事业公司等服务提供者向银行提供数据,让银行对企业的营销状况作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减低企业提供抵押品的需要。
“商业数据通”让中小企善用自身的数据来获得更便利的融资服务,同时也是香港金融基建发展的重大突破,以企业的意愿为本,建立平台促进数据安全共享,令本港银行体系可更有效为实体经济服务。
此外,《施政报告》中透露将推动跨境金融科技,与内地积极研究建立一个一站式沙盒联网,利便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测试跨境金融科技应用项目
(信息来源:银行科技研究社)
2.“跨境理财通”落地:银行财富管理“显身手”
“跨境理财通”是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便利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互联互通的创新实践。从最早概念提出,到机制设计及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理财通”历时已逾两年。考虑到粤港澳三地法律法规与投资者风险意识不同,因此,如何优化资金对接和防控风险成为银行的必修课。系统搭建、产品筛选、内部风险测评……各家银行正积极“备战”跨境理财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正式发布,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开启,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个人可跨境购买理财产品的序幕由此拉开。
面对广阔的财富管理市场,银行将迎来哪些业务机遇以及如何布局?中资行与外资行如何竞合?在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控方面应注意什么?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副总经理贺波、浦发银行总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吕畅、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产品与投资顾问总监闵成。
受访人士表示,“跨境理财通”将为大湾区内地和香港投资者提供丰富的资产配置渠道,也对银行的投研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随着理财客群的扩大,投资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控也将是下一步发力重点。
(来源:《中国经营报》采访)
3.易纲: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监管实践
近年来,人工智能(A)、大数据(B)、云计算(C)、分布式记账(D)、电子商务(E)等新兴技术逐渐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加速了金融创新,并催生出移动支付、网络信贷、智能投顾等新业态。中国有近10亿互联网用户,为金融科技运用奠定了基础。2019年,87%的中国消费者使用金融科技,2020年末全球前20大平台公司中,中资企业已占据五席。
中国金融科技不断发展创新,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在大型科技公司推动下,中国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目前普及率已达86%。二维码支付方式的普遍应用使商户无需购买受理终端等设备,大幅提高了支付时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国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费率均不超过0.6%,用户在利用电子支付工具收款时,还可以享受定制金融产品。
金融科技也提高了中国金融服务的效率。中国互联网平台公司创造性地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提供担保,推动线上消费快速发展。2020年中国网上零售额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互联网平台公司还在开展互联网消费信贷和小额经营性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画像”,对违约概率的估计更加准确,在提升了融资效率的同时将违约概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金融科技发展还有效助力普惠金融。中国大型科技公司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客观上使偏远地区、中小企业和普通家庭获得了更多金融服务,提高了资金分配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可以实现审批、风控等信贷全流程的数字化、线上化,减少了对抵押物的依赖,较好满足了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融资需求。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800多万户,有效促进了就业,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超7100亿元,整体可持续。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4.观点|基于隐私计算的数据流通平台互联互通思考
一个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的数据流通平台(简称隐私计算平台)一般基于某种信任机制被组织起来,且具有一定的自治权利。这些权利经常包括:自主选择、管理成员;制定适合平台内的数据流通规则;接受某一个或多个监管方的监管;根据业务选择某一种或多种隐私计算技术。
要实现不同隐私计算平台间的互联互通,首先应该保证每个平台的自治权利。但目前业界对跨平台互联互通存在一些误解,例如:(1)数据源在多个平台上注册。这与数据跨平台流通没有关系。(2)平台收编。这不符合自治的原则。(3)平台上的原始数据直接流通到另一个平台上去。这等同于第一种理解。
因此,可定义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是把一个平台上数据融合的中间结果(也称计算因子,参考JR/T 0196《多方安全计算金融应用技术规范》)跟另一个平台上数据融合的中间结果进行再次计算,从而获得进一步结果的过程。类似于隐私计算在单平台上实现了“数据可用不可见,使用可控可计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个平台上的原始数据不外泄,且平台自身仍然对各自的数据源保持控制权。此时,平台相当于数据提供方,提供的计算因子反映了对数据的某种特定使用方法,也应遵循数据提供的“最小化”原则。不同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应该能够通过建立链接,让数据源有机快速增长,并通过分散式协作,降低数据中心化汇聚造成的额外安全风险,推动隐私计算技术的百花齐放。
当前,平台间互联互通的难点在于各平台的异构性。如各平台的信任基础不一样,包括对管理的信任和对技术的信任,或平台之间的身份认证体系不统一,以及各平台使用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原理不相同等。另外,考虑到市面上已有众多不同的隐私计算产品和应用成果,达成了管理、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信任共识,互联互通不应是改变已部署平台的信任共识,更不是平台替换,而是在已有平台上叠加可管可控的跨平台功能,实现数据跨平台流通时的“可用不可见”和“可控可计量”。从技术角度看,互联互通实际上可认为是隐私计算平台的一种递归式扩展。
(信息来源:金融电子化)
5.观点|建设低碳数据中心,打造绿色金融科技新底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金融业电子交易保持高速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547.21亿笔,金额4013.01万亿元,电子支付业务2352.25亿笔,金额2711.81万亿元。支撑业务交易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呈现大型化、规模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是数据密集型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及应用需要海量的计算、存储、分析及灾备能力,特别是在GPU、TPU等专用芯片部署后,单机柜功率更高,带走更多热量,需要更多耗电,也意味着数据中心的高安全性和PUE需要被审视。以PUE=1.6的数据中心为例,数据中心日常运行成本的60%是电费。
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共同使命,在各行各业积极实践“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之际,对于金融业来说,如何建设绿色安全的数据中心,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
目前金融数据中心从“能用”时代进入体验时代,建设模式也从攒机模式走向融合品牌机模式,以达到最优的协同性能。华为新一代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融合预制模块化建筑、数字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重创新技术,创新地将智能IT模块、智能电力模块、智能温控模块、智能管理平台等核心子系统全部预集成、预测试,全栈融合,所“见”即所得,打造极简、绿色、智能、安全的下一代低碳中心。为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该解决方案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于建设、温控、供电、管理全过程。
(信息来源:金融电子化)
6.汪永奇: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是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国内居民财富配置日趋成熟,金融资产占比、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都将稳步上涨,预示着未来财富管理市场仍有巨大发展前景。商业银行一直是财富管理这条黄金赛道的重要参与主体,随着息差逐渐收窄,财富管理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阵地。商业银行势必加码财富管理业务,将其上升至战略层面。
业内普遍认为“以客户为中心”是做大做好财富管理的核心思路,而获客和留客则是破题的关键。从国内外银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化建设可提高商业银行的客户拓展、产品配置和服务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获客和留客两大难题,有效赋能财富管理。一方面,数字化通过丰富场景营销、理解洞察客户需求、多渠道触达等手段,可有效提升银行获客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通过实现产品线上化改造和个性化配置,可提供便利的线上服务,改善客户服务体验,以产品和服务为抓手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做到留客。因此,数字化赋能财富管理是银行面对的新时代的新挑战,也是推动其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来源:金融电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