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动态简报(10.12)

发表时间:2021-10-12 00:00

一、行业监管

1.《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将征信替代数据应用纳入监管

日前,央行正式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办法》),将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征信领域广泛应用,大量有效“替代数据”被采集、分析和应用于判断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征信已突破传统借贷信息共享的范围。同时,金融机构围绕小微企业融资和长尾客户普惠金融服务的征信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征信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时代征信业规范发展的需求,央行制定出台了《办法》。在总结近年来征信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规范与发展并重、机构监管与业务监管兼顾的原则,明确信用信息的范围,细化征信业务的合规要求,规定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法律责任,为依法合规开展征信业务提供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指引。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二、产业趋势

2.1 5G消息有望10月下旬全国试商用!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5G消息有望今年10月中下旬进行全国试商用。此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多品牌定制机上实现了5G消息试商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关招标建设稍晚,但目前也已进入准备试商用的阶段。同时,记者从中国移动获悉,中国移动联合工商银行共同完成了基于5G消息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并正式上线,为以5G消息为载体构建数字人民币应用生态奠定基础。不过,前述业内人士表示,5G消息基于短信原生入口的运作模式,可能会对手机终端厂商原本的收入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未来商用仍需探讨寻找实现各方利益诉求的协同发展机制。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网)


2.2 国际清算银行(BIS)召开第11届研究网络会议

10月6日至7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召开了为期两天的第11届研究网络会议,会议主题为:金融监管、反垄断与数据隐私。当前,大型科技公司(bigTech)正在迅速扩大其在支付系统和金融服务领域的足迹,这些科技巨头既为金融服务带来有益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效率和金融包容性,但也给监管者带来了棘手的问题。本次会议召集了央行行长、政策制定人员、央行与学术界的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就如何更好地监管金融领域的大型科技公司,并促进公共利益进行了讨论。

(信息来源: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2.3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在西安举行
   10月8日,由中央网信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指导,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网络安全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博览会以“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主题,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领域重大成就,展示网络安全前沿技术、新型产品,以及示范应用。博览会设置“丝路网安西安行动”城市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展区、“网安助力创新驱动”展区、“网安护航智慧生活”展区、网络安全互动发布区等五大展区。

(信息来源:西安发布)


2.4 深圳已投产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近12万个
   10月7日,深圳特区报在《深圳金融改革创新蹄疾步稳》一文中指出,数字货币带来支付革命,法定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基础性金融科技创新之一。以深圳为主要试点城市的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创新等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改革成果丰硕可及。截至2021年3月末,累计发放1110项专项资金,发放金额1.96亿元。深圳利用数字人民币第一批试点城市的先发优势,在全国率先开展数字人民币外部可控试点,已投产的应用场景近12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信息来源:区块链大数据)


三、专家观点

3.1 央行数研所狄刚:积极在数字人民币系统中探索区块链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狄刚在2021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数字货币研究所近年来聚焦区块链的具体实践。比如,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层基于区块链构建统一分布式帐本,提升对账效率,积极在数字人民币系统中探索区块链应用等。还在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支持下,发起了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同时,在科技部支持下,央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也重点应用了区块链。在产业方面,狄刚表示,需要形成区块链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标准统筹和外部数据导入。在技术方面,狄刚建议,在区块链技术发展方面加大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区块链体系创新,开源体系研究和可信技术、共识算法创新、密码理论创新等,实现基础理论的突破;制定核心技术标准,建立标准体系;政策保障方面,建议推出产业引导和扶持政策、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等。

(信息来源:中证网)


3.2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
   10月7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国际清算银行(BIS)监管大型科技公司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中国大型科技公司监管实践。易纲表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监管当局带来了新挑战:一是无牌或超范围从事金融业务;二是支付业务存在违规行为;三是通过垄断地位开展不正当竞争;四是威胁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五是挑战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和竞争力。易纲强调,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持续弥补监管制度的“短板”,陆续出台了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措施,并始终秉承以下三条理念:一是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二是不断增强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促进公平竞争。三是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数字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信息来源:零壹财经)


、成果发布

4.1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1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

   近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1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全球疫情三季度再度恶化,欧美、亚太地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主要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运输成本上升、供应链短缺等因素推动,全球贸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展望四季度,全球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美欧央行货币政策即将调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面临收紧,相关市场波动和金融风险值得关注。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三季度局部疫情反复、房地产市场降温、汛期洪灾频发等因素导致国民经济供需两侧均出现放缓趋势,多数经济指标同比回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预计三季度GDP增长5%左右。四季度,疫情不确定性持续影响需求恢复和供应链稳定,出口增速或将高位回落,能耗双控压力增大,冲击企业生产和产品价格,房企违约事件蔓延、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大、行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银行)


4.2 GSMA发布《2021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

   日前,GSMA发布了“2021年移动行业影响报告”。这是第六个年度的移动行业影响报告。报告中指出,在2020年中,移动行业贡献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尽管全球新冠疫情流行带来了重大挑战,但移动行业距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潜在影响还差一半。但是,进步不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还剩不到10年。目前,23亿人使用手机购买商品和服务,占移动用户的45%,自2019年以来增加了3亿人。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购买食品和其他基本产品和服务,因为他们在处理现金时变得不方便。现在,26亿人使用移动金融服务,如移动银行和移动货币,自2019年以来增加了2.7亿人。

(信息来源: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4.3 2021年G20数据缺口倡议进度报告发布

   10月7日,金融稳定委员会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发布了2021年12月倒计时G20数据缺口倡议第二阶段(DGI-2)的实施第六份进度报告。报告强调,在数据差距倡议的第1和第2阶段,在弥合已查明的与政策有关的数据差距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倡议在COVID-19大流行引发的危机期间证明了其价值,帮助决策者获取关键信息,以评估金融和非金融部门的发展和风险,以及分析相互关联性和跨境溢出效应。在DGI流程的基础上,新举措将侧重于决策者的优先事项,并避免与其他现有举措重复。已确定可能的新DGI涵盖的四个主要统计和数据优先事项为,气候变化、住户分布信息、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数据、访问私人数据和行政数据来源以及数据共享。

(信息来源:金融信息化研究所)


分享到:
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
大赛邮箱:contact@yrdfin.tech